&esp;&esp;“科举也是一样,先告诉大家,考中之后一律从刀笔吏做起。”
&esp;&esp;“等大家都反对的时候,再告诉他们,去做两年刀笔吏磨炼。”
&esp;&esp;“如果他们还不答应,那这科举不开也罢,到时候大家就都会同意了。”
&esp;&esp;朱元璋秒懂他的意思,笑道:“哈哈……你小子够阴损,不过咱喜欢。”
&esp;&esp;陈景恪等他笑过,忽然严肃的道:“然之前的科举制还有一个很大的漏洞,以及一个很难避免的恶果。”
&esp;&esp;第30章 预见能力
&esp;&esp;一个漏洞?一个必然会出现的恶果?
&esp;&esp;朱元璋表情凝重起来:“给咱说说,漏洞在哪里,又是什么恶果?”
&esp;&esp;陈景恪道:“先说漏洞,天下各地有穷有富,有的文教昌盛,有的文教不兴。”
&esp;&esp;“若依现在的科举制度,用不了多久,朝堂就会被富裕文教昌盛之地的士子占据。”
&esp;&esp;“最怕的还是这些人结党营私,打压贫穷之地出身的人。”
&esp;&esp;“比如若朝堂皆是南人,必然会出现一科皆为南人,而北人无一中举的情况。”
&esp;&esp;朱元璋表情更加的凝重,不过他想到的不是南北矛盾,而是淮西派和江浙系。
&esp;&esp;科举很可能会变成他们发展势力的工具……不,是一定会变成这个样子的。
&esp;&esp;到那个时候,他打压淮西派和江浙系的计划就更难实施了。
&esp;&esp;他开科举一是官员不够用了,二是选拔更多的人才稀释淮西和江浙系官员,从而达到打压两派的目的。
&esp;&esp;现在很可能会为他人做嫁衣。
&esp;&esp;想到这里,他一度想要放弃重启科举。
&esp;&esp;但他马上就想到,陈景恪既然提出了这个问题,或许会有解决的办法。
&esp;&esp;“你可有解决之法?”
&esp;&esp;“有一法。”
&esp;&esp;“快说,何法?”
&esp;&esp;陈景恪道出了最终之法:“按照地域分配录取名额。”
&esp;&esp;说完之后他心中很是得意,等着老朱的赞美之声。
&esp;&esp;然而朱元璋只是上上下下的来回打量他,一直看的他毛骨悚然才开口:
&esp;&esp;“后生,你给咱说说,你还会些什么?”
&esp;&esp;陈景恪松了口气,还以为他忌惮自己才华,想要弄死自己呢。
&esp;&esp;“其实吧……小子好读书不求甚解,也不喜埋首故纸堆研究学问写文章。”
&esp;&esp;“没事儿就喜欢瞎捉摸,想的多了总会有所收获。”
&esp;&esp;朱元璋说道:“你是不是瞎捉摸咱不知道,但咱知道你的收获很惊人。”
&esp;&esp;“今天这两策,任何一个拿出来,都能将朝中群臣比下去。”
&esp;&esp;陈景恪谦虚的道:“陛下过奖了,不过是站在前人的肩膀上罢了。”
&esp;&esp;前世洪武三十年,爆发了‘南北榜’案。
&esp;&esp;一科中举者皆是南方人,北方士子无一中举。
&esp;&esp;其实原因并不复杂,经济差异和地域矛盾罢了。
&esp;&esp;南方处在大后方,没有战争,经济发达文教昌盛。
&esp;&esp;北方处在和蒙古人的一线,战乱不断,文教自然兴不起来。
&esp;&esp;自洪武十五年科举重启,录取的大部分都是南方士子,到了洪武末年朝堂上几乎全是南人。
&esp;&esp;一开始大家都没重视这种情况,南方文教兴盛,录取的士子多很正常。
&esp;&esp;可是洪武三十年,南方出身的官吏做了一件大事。
&esp;&esp;就是著名的南北榜案。
&esp;&esp;要说这其中没猫腻傻子都不信。
&esp;&esp;朱元璋下令重新阅卷,然而礼部毫不客气的回了一句,考试是公平的,北方人就是不行。
&esp;&esp;明眼人都知道,是那帮子南人欺负朱元璋年迈,朱允炆又太年幼,想要抢权。
&esp;&esp;然后他们就求锤得锤,老朱虽然老了,可照样提的动刀。
精彩书屋