念。”
&esp;&esp;“只要他们以华夏子孙自居,人心就散不了。”
&esp;&esp;朱元璋缓缓点头,道:“有道理,看来还是要先全力推广《华夏简史》才行。”
&esp;&esp;陈景恪看出了他的犹豫,也能猜到一些他担心什么。
&esp;&esp;既得利益群体是最不喜欢看到变数,变就意味着不可控,可能会让自己失去一切。
&esp;&esp;不变,才是最好的。
&esp;&esp;如果可以,朱元璋是最不希望看到变化出现的。
&esp;&esp;但这是不可能的。
&esp;&esp;既然没有办法保持不变,那就寻求可预期的变。
&esp;&esp;让国家一点点变强。
&esp;&esp;这也是他后来接受变革的原因。
&esp;&esp;独尊儒术一千多年,儒家一家独大也有数百年,朱元璋自然是不希望轻易改变的。
&esp;&esp;关键是这种变,太难以预测了,所以他犹豫了。
&esp;&esp;这种观念上的问题,是很难用语言说服的。
&esp;&esp;陈景恪也没有再继续劝说。
&esp;&esp;而且当初也说好了,朱元璋感觉把握不住的变革,不能强行推广。
&esp;&esp;所以,他又将话题拉回到了司法体系本身:
&esp;&esp;“复兴法家之事,确实需要慎重。”
&esp;&esp;“不过司法体系的建立,是一件利国利民之事,可以先行。”
&esp;&esp;“大不了继续让儒家的人,来当司法官。”
&esp;&esp;“等陛下哪天想通了,随时可以改变策略。”
&esp;&esp;这一点,朱元璋倒是很认同,而且这个变革的好处,也是可以预见到的。
&esp;&esp;所以他很是支持:“不错,先将司法体系建立,再说其它吧。”
&esp;&esp;“有了司法官,查案办案的效率都会提高,于国于民都是好事。”
&esp;&esp;陈景恪一听这话,连忙说道:“陛下,查案的权力不可交给司法官。”
&esp;&esp;朱元璋疑惑的道:“为何?没有查案之权,他们如何审理案件?”
&esp;&esp;陈景恪想了想,说道:“陛下,有查案的权力,又有断案的权力,他们不成小号的锦衣卫了吗?”
&esp;&esp;朱元璋也有些发愣,怎么就和锦衣卫扯上关系了:
&esp;&esp;“胡说八道,之前行政主官就同时拥有查案和断案的权力,也没见他们成为锦衣卫。”
&esp;&esp;“咱知道你在顾虑什么,同时拥有查案和断案之权,司法官的权力就太大了,容易造成贪腐。”
&esp;&esp;“但若不给他们查案的权力,他们又如何办案?”
&esp;&esp;“靠衙门的衙役?那你说衙役是听主官的,还是听司法官的?”
&esp;&esp;“如果主官和司法官配合的好也就罢了,如果配合的不好,恐怕司法官一件案子都办不了。”
&esp;&esp;陈景恪一时语塞,想一想,确实是自己想的太简单了。
&esp;&esp;前世制度更加健全,公检法相互独立相互配合。
&esp;&esp;可是现在没那个条件,没办法照搬前世的经验。
&esp;&esp;所谓饭要一口一口吃,路要一步一步走。
&esp;&esp;先让司法体系独立,就已经是前进一大步了。
&esp;&esp;公检系统暂时还是算了。
&esp;&esp;“陛下英明,是我将事情想的太简单了。”
&esp;&esp;“不过,将衙役划给司法官,行政官那边怎么办?”
&esp;&esp;朱元璋怒道:“你这些天都跟着李善长学了些什么?连衙门的三班六房都不知道吗?”
&esp;&esp;“将三班中的快班,以及壮班管刑狱的部分,划给司法官不就行了吗。”
&esp;&esp;陈景恪恍然大悟,不好意思的道:“咳,一时着急给忘了,陛下莫气,莫气。”
&esp;&esp;朱元璋没好气的道:“我看你不是忘了,是压根就没用心学。”
&esp;&esp;“咱就罚你,将大明各级衙门各个职能部门,都给咱背熟了。”
&esp;&esp;“过几日咱要考你,要是答不上来,有你好果子吃。”
&esp;&esp;陈景恪苦着脸道:“
精彩书屋