&esp;&esp;“很多人抨击大同世界,认为是幻想,是骗人的东西,不可能实现。”
&esp;&esp;“这个论调一直存在。”
&esp;&esp;“就好比,有人说伯夷叔齐不食周粟,也没见谁去效仿他们啊?”
&esp;&esp;“树立一个孤独的道德标准,有什么用?”
&esp;&esp;朱标马上就想到了《盐铁论》这本书,这个论调是桑弘羊用来驳斥文学贤良的。
&esp;&esp;你们天天吹捧古代的圣贤,有个屁用啊,也没见国家变好。
&esp;&esp;“我只能说,持这个论调的人,是在否认人类社会的真善美。”
&esp;&esp;“孤独的道德标准就像一把尺子,告诉人们什么是好的,什么是坏的。”
&esp;&esp;“如果没有这些道德标尺,就好像人类嗅觉失灵,不知道什么是香什么是臭。”
&esp;&esp;“等饿了不是去厨房,而是闻着味儿就钻进厕所了。”
&esp;&esp;额……三人都有些无语,这个比喻实在有点让人恶心。
&esp;&esp;“我们不一定要去学圣贤,但必须要知道,他们的行为是高尚的值得赞扬的。”
&esp;&esp;“与他相反的行为,就不那么值得夸耀了。”
&esp;&esp;“不要求人们去学他,只要大家别往相反的方向走就可以了。”
&esp;&esp;“儒家思想起到的效果也是一样的,它的思想不一定就是最好的。”
&esp;&esp;“但至少它确立的一套标准,让人们知道该怎么去做。”
&esp;&esp;“同理,大同世界也是一样。”
&esp;&esp;“虽然这个终极理想很难实现,但有一个标准总比没有标准要好。”
&esp;&esp;三人再次点头,至少对他们来说这个逻辑是成立的。
&esp;&esp;朝廷肩负的重任,就是带领黎民苍生向着大同世界前进。
&esp;&esp;陈景恪顿了一下,继续说道:“不过儒家也有缺点,太过于理想化。”
&esp;&esp;“他们提出了一个理想化的世界,却不知道该如何去实现。”
&esp;&esp;“说起道理头头是道,问他们解决的方案,就只会追忆上古先王之治。”
&esp;&esp;“所以,儒家只适合用来当尺度,用来给人们树立一个标准。”
&esp;&esp;“如何达成这个标准,还需要问法、兵等百家,需要脚踏实地一步步走出来。”
&esp;&esp;朱标心中一动,说道:“汉家自有制度,本以霸王道杂之。”
&esp;&esp;这是汉宣帝的名言,一句话道尽了汉家制度的本质。
&esp;&esp;他还说了另外一句名言:亡我汉家天下者,太子也。
&esp;&esp;明知道刘奭不堪大用,因为和许平君的感情,还是立他为太子。
&esp;&esp;果不其然,西汉朝从刘奭开始,朝着亡国方向急速前进。
&esp;&esp;陈景恪最后总结道:“所以,国家采用什么样的学说,什么样的制度,都不重要。”
&esp;&esp;“重要的是,能否带领大明走向大同世界。”
&esp;&esp;“这是国家天然肩负的责任,是历史赋予他的任务。”
&esp;&esp;第255章 危险来自于停滞不前
&esp;&esp;听到‘历史赋予的使命’,朱元璋祖孙三人都有些激动,很轻易就接受了这个概念。
&esp;&esp;作为推崇祖先崇拜,又最擅长记录历史的文明,华夏人对‘历史’有着别样的情怀。
&esp;&esp;史册留名,是人一生最高的追求。
&esp;&esp;先秦时期的刺客,为了青史留名甘愿付出生命。
&esp;&esp;东晋桓温更是说出了,‘大丈夫不能流芳百世,亦当遗臭万年’,这样的话。
&esp;&esp;朱元璋祖孙三人自然也想青史留名,与历代明君雄主相媲美,甚至想在功绩上超越历代君主。
&esp;&esp;朱雄英亢奋的道:“历史的使命交到了大明的手里,我们就要抓住机会,开创一个前所未有的盛世。”
&esp;&esp;朱元璋很是喜欢他的雄心壮志:“乖孙有这个抱负就好。”
&esp;&esp;朱标却说道:“盛世岂是那么容易就能开创的,景恪虽然提出了种种改革,还拿出了帝国计划。”
&es
精彩书屋