&esp;&esp;“这是根本认知问题。”
&esp;&esp;“隋唐两朝都在致力于解决士族门阀问题。”
&esp;&esp;“经过数百年的探索和发展,五代十国时期士族门阀的时代被终结。”
&esp;&esp;“宋朝算是平民时代的开端。”
&esp;&esp;“虽然我经常贬低宋朝,但也要承认,在文化制度上它完成了自己的历史使命。”
&esp;&esp;“制度上,他们很好的收拾了五代十国留下的烂摊子。”
&esp;&esp;“文化上,完成了对佛教的吸收。”
&esp;&esp;“全面普及了教育制度,使平民也有了读书的机会。”
&esp;&esp;“完善了科举制度,使更多普通人也有了改变命运的机会。”
&esp;&esp;“社会、经济、生产力等等,都有了长足的进步。”
&esp;&esp;“但他的缺点也很明显,为了解决五代十国武人乱政的问题,对军方过于打压。”
&esp;&esp;“最终造成了积贫积弱的后果。”
&esp;&esp;“因为无法消灭外敌,他也没有发展人权的土壤。”
&esp;&esp;“否则那些士绅地主、富商阶层,马上就能背叛大宋,向北方的辽金称臣。”
&esp;&esp;“元朝对华夏最大的贡献,是他将宋朝时期形成的文教集团,清扫一空。”
&esp;&esp;“等大明驱逐鞑虏恢复华夏,所接管的就是一个真真正正的平民世界。”
&esp;&esp;“大明的开国集团,几乎都是普通人出身。”
&esp;&esp;“他们很清楚自己从何而来,不会认为自己在人格上就比普通百姓高贵。”
&esp;&esp;“大明解决了所有外敌,营造了一个和平的内外环境。”
&esp;&esp;“再加上几千年发展,生产力也达到了一定高度。”
&esp;&esp;“这总总条件结合在一起,一个全新的大时代呼之欲出。”
&esp;&esp;“历史已经搭建好了舞台,而大明就站在这个舞台的正中央。”
&esp;&esp;“唱好这出戏,就是大明的历史任务。”
&esp;&esp;第540章 无题
&esp;&esp;历史赋予大明的使命。
&esp;&esp;听到这几个词,朱雄英激动不已。
&esp;&esp;换成以前,他早就大喊大叫的表示,大明当仁不让。
&esp;&esp;不过当了这么多年皇帝他也成熟了,并没有如之前那般沉不住气。
&esp;&esp;老朱就更是淡定了,他什么没见过,不会因为几句话就被鼓动。
&esp;&esp;对陈景恪的分析他自然是相信的,但作为大明的开创者,他也有自己的思考。
&esp;&esp;更准确的说,他正在内心里,将陈景恪以往讲过的东西串联起来,形成属于自己的理解。
&esp;&esp;很早以前陈景恪曾经说过,华夏历史存在很多条并行的线。
&esp;&esp;其中两条是,君权的加强和万民获得更多人身自由。
&esp;&esp;更具体的来说,这是一君万民思想的具体表现。
&esp;&esp;所谓一君万民,就是君主直接统治百姓,剔除封建主这个中间层。
&esp;&esp;秦始皇理想中的制度,就是一君万民。
&esp;&esp;可惜夏商周几千年封建史,形成的历史惯性太强大了。
&esp;&esp;在他死后秦二世不争气,中间层也就是贵族阶层全面反扑。
&esp;&esp;秦朝失败还有个原因,生产力达不到,制度方面的准备也不够完善。
&esp;&esp;比如选官制度,秦朝自始至终都未能解决这个问题。
&esp;&esp;汉初也是靠军功集团和旧贵族搭建的管理体系,进行的统治。
&esp;&esp;直到汉武帝开创举孝廉,可以说察举制的历史意义不亚于科举制度。
&esp;&esp;生产力低,没有纸张和印刷术,就无法普及教育。
&esp;&esp;教育普及不开,官吏就只能从掌握文化的人中间选拔。
&esp;&esp;时间长了,新的贵族阶层就诞生了,也就是魏晋隋唐时期的士族门阀。
&esp;&esp;秦汉隋唐以来,不管当权者有没有意识到这个问题。
&esp;&esp;都在
精彩书屋