&esp;&esp;连渡过金城黄河的羊皮筏、牛皮筏,都充分完成。
&esp;&esp;万事俱备,只欠东风!
&esp;&esp;不过进退只在李瑄一人的念头,其他人也无法违背。
&esp;&esp;“既如此,我也不打算再等待更好的时机,准备轻骑突袭长安。机遇看上天!”
&esp;&esp;他有预感,因为他的出现,李隆基一定不是六月中旬出逃长安。
&esp;&esp;与其错过,还不如主动出手。
&esp;&esp;长安空虚,突袭有机会。
&esp;&esp;李隆基所认为的金城防线,对李瑄不堪一击。
&esp;&esp;“最好令南将军率领麾下轻骑,先一步控制金城以东诸郡的驿站,截断道路。否则朝廷得知金城防线破碎,可能会做出不理智的行为。”
&esp;&esp;封常清向李瑄建议道。
&esp;&esp;“我也是这么想到!”
&esp;&esp;李瑄认同。
&esp;&esp;又与封常清谈论一会儿后,李瑄将岑参、刘单、独孤峻等僚属叫入大堂,吩咐他们稳定凉州城地区。
&esp;&esp;当天晚上,李瑄派遣密探去通知南霁云,嘱咐他率领轻骑,在唐军渡过黄河的时候,先行一步,去掌控沿途驿站,把诸官道,小道,通通封死。
&esp;&esp;翌日,李瑄征调大军,宣布誓师东进,铲除东进道路上最后一个绊脚石。
&esp;&esp;骑兵先行,跨越姑臧南山,进入金城郡,顺着黄河上游支流丽水(今庄浪河)而下,奔至金城黄河对岸的金城关。
&esp;&esp;路过广武县,县令甚至不待唐军围城,就打开城门投降,为讨伐大军提供粮食,声称援助。
&esp;&esp;轻骑速度极快,在没有阻拦的情况下日行二百多里,望见壮观的黄河。
&esp;&esp;黄河呈“几”字行,从河源、柏海,过诸山脉,沿着九曲十八湾,然后流经金城。
&esp;&esp;最后会向北进入高原,途经李瑄最早的从军地丰安军,到达河套地区。
&esp;&esp;在这个季节,黄河并不湍急。
&esp;&esp;但探马来报叛贼东进的消息,让李璬犹如晴天霹雳。
&esp;&esp;他虽在前线领军,但一直希望李瑄想“割据”河西走廊和西域,没有雄天下意。
&esp;&esp;抱着这种侥幸心理,他才敢站在黄河旁看着对岸。
&esp;&esp;“吕将军,李贼东进,该如何布防抵抗啊!”
&esp;&esp;李璬召见吕重贲,心急火燎。
&esp;&esp;整个陇右军,他只相信吕重贲一个人。
&esp;&esp;经过这两个月,李璬已彻底明白武宁、神策、定戎、金天、安人等军态度非常不端正。
&esp;&esp;他每每下达军令,却感觉这些人在应付他一样。
&esp;&esp;这导致李璬没一天睡得安稳,生怕一觉醒来,那些骄兵悍将就冲到他的军营之外。
&esp;&esp;但诸军又按照要求在黄河一线诸渡口布防。
&esp;&esp;虽然李隆基多次传召夸赞他挡住李贼。
&esp;&esp;但具体如何,李璬心里清楚。所以每次上奏,都不忘请求朝廷派遣彍骑援助。
&esp;&esp;吕重贲谏言让李璬换掉南霁云、辛云京、荔非元礼、安重璋等将,但李璬苦于没有自己的班底,无法更换。
&esp;&esp;他认为他麾下得有三万彍骑,才能实施计划。
&esp;&esp;“回大王,按照我军在黄河沿岸渡口的布防,叛贼想要渡过比登天还难。西域都是骑兵,他们不会适应渡河战斗。”
&esp;&esp;“但末将担心南霁云、辛云京等将临阵倒戈,听说最近总是有不明身份的人,进出他们的营帐之中。”
&esp;&esp;吕重贲向李璬回答道。
&esp;&esp;他辅佐颖王领兵,是非常艰巨的任务。
&esp;&esp;他曾跟随李宓进攻南诏,一败涂地。
&esp;&esp;即便有证明自己的心思,但对手的强大的麾下的桀骜不驯,让他焦头烂额。
&esp;&esp;“他们不会也想和高锴一样叛国吧?”
&esp;&esp;李宓最怕的就是这样的事情发生。
&esp;&esp;“大王,您可以向南霁云、辛云京等将许诺,如果击退李贼,人人奏封为国公,利诱他
精彩书屋