沈青越:“可以呀,不过我听姜竹说后山危险,大家还是结伴一起活动,安全些。”
“也能打猎吗?”
沈青越:“这个……”
他和姜竹还没统一个意见出来,姓姜的农夫们先不干了。
“打什么猎?你会打猎?还不是便宜了姓江的。”
众人一想,也对。
他们可不擅长打猎。
又几番争论之下,姜竹山上雇工章程出来了。
姜家村所有人可以上山,不管砍竹子、砍树、捡柴火、挖笋,还是捡菌子、挖药材,不管获得的东西价值高还是低,全是交姜竹四分之三,他们得四分之一。
若遇到不好卖或不好分的东西,再具体商议谁先拿着东西。
大家都打着采药的主意。
山上常见的药材他们都熟悉,有便宜的,有贵的,好走的地方,值钱的早被采光了,深山大伙儿也不敢去。
姜竹家这山头已经好几年没人深入踏足了,他自己哪能挖尽,估计都认不全呢,山上肯定得有药材!
沈青越看破不说破,挖吧,反正大头是姜竹的。
长在山上一文钱没有,多卖一点儿,姜竹也能多宽裕一点儿。
事情进展比想象中顺利多了,大伙儿各自行动起来。
要下田的先下田,不下田的回家拿工具,想赶着第一波找药草的索性都懒得拿工具了,这就准备往山上找。
而跟着大人来瞧热闹的小孩们全被一股脑塞到沈青越这边儿。
里正要下去通知姓江的和其他姓氏的人家。
来都来了,吕香梅也想凑个热闹,她不用下山,直接找姜竹借把锄头就够用了。
梁玉兰一瞧,也找姜竹借了个铲子,背上个小篓子跟上吕香梅就往山上跑。
别人来得少,吕香梅肯定知道哪儿药草多。
姜家业他们几个倒是想跟着,但大人不带,姜竹也不让他们自己继续往上爬山。
见他们一个个边搬板凳边猴急,沈青越正好也没什么准备,干脆道:“要不然这样吧,今天先学六个字,谁学会了能默写出来,谁就下课。”
赚钱
姜家村姓姜的人家全行动起来, 其他姓氏的人家在山下伸着脑袋等消息,等啊等, 小半日过去,怎么还从交一半东西变成交四分之三了呢?
除了家里田实在是少,有一点儿赚钱机会也想试试的,许多人家都没那么积极。
尤其是姓江的人家,一听不让打猎,心想这不就是针对他们吗?
姓姜的不欢迎他们还不爱去呢!
里正特意告诉了他们山上的沈先生不收束脩教娃娃们识字, 他们也没几家动的。
有几户想送孩子上去看看,碍于族人都不肯动,也只好按下。
倒是江顺子娘一听,叫他们家俩姑娘跟着哥哥都去瞧瞧。
“丫头还去?”
“又不是正经书院, 都是村里的娃娃,怎么就不能去了?”江顺子娘拍拍他们身上的土, 从地里拔了一篮子菜, 给他们家老二, “带好你俩妹妹, 一会儿和顺子一起回来就行了。”
“那地里……”
“有我和你爹呢, 一会儿你爷爷和你大哥也就回来了, 都好好学。”
“嗯。”
他们跑到上山的道口, 又遇到村里另外一群孩子, 走着走着, 后面又追来几个。
不过去认字的女娃娃少, 拿着篮子、锄头跟着大人进山的姑娘却多, 聊着聊着,她们的目的地岔开了,年龄差不多的小姑娘们继续走自己的路, 却忍不住频频回头看另外一波。
“杏啊,看着点儿脚下。”
“哎。”小姑娘握着小锄头应一声,一步三回头地跟着她奶奶往竹林深处走。
“杏儿,等我学会了晚上上你家教你!”她的玩伴站在路边高声喊。
“好!”姜杏笑起来,握着锄头朝她挥手。
山上的教学进程很慢,没有什么跟得上跟不上一说。
总共六个字,山阳镇姜家村,沈青越还专门跟里正确定了是哪个姜,这下,这群经常为了姓什么打群架的孩子终于知道自己姓的是什么了。
江顺子:“那江顺子的江怎么写?”
沈青越:“你是哪个江?”
江顺子:“大江的江。”
沈青越:“巧了,他们也说他们姓的是大姜的姜。”
众小孩茫然地看他,觉得自己说的一点儿没错。
就是大姜(江)。
多亏有个明白人,优等生姜家旺:“他是江河湖海的江,我们是生姜老姜,炖菜的那个姜。”
沈青越:“知道了吗?”
小朋友们恍然大悟,一众生“姜”蛋子开始自信:“我们的姜比你的江好吃!”
沈青越心道,多大胃口还想吃江。
他把“江”也写在姜竹带回来的废纸边上
精彩书屋