阅读设置(推荐配合 快捷键[F11] 进入全屏沉浸式阅读)

设置X

第454章(2 / 2)

然而新君人选事关大梁未来数十年之安定,如何慎重都不为过。

老夫所担心的是,自古以来储君都配有专门的帝师,自小授以安邦之策,帝王之术。

然而昭阳公主自小身居长玉宫,养尊处优,何曾受过此等教诲?

祝中丞,难道你以为千里江山社稷之重担,是随便什么人都能扛起的吗!”

祝澜闻言,却没有作答。

这位老太保虽有些迂腐顽固,但向来清廉克己,绝非奸恶之人。

他所担忧之事并非全无逻辑,璟儿从前的确久居深宫,鲜少露面,朝臣们对她并不熟悉。

对她的能力感到担忧的,绝不止董太保一人。

祝澜默然,抬眸向上看去。

秦雨薇想要开口,祝澜却对她轻轻摇了摇头。

璟儿为帝,本身就已超出寻常。

帝王之路艰难重重,如何树立威望,令朝臣心服口服,才只是第一道考验。

这一关,她必须自己来闯。

祝澜相信她有这个能力。

燕璟似乎读懂了祝澜的目光,她的两只小手微微收紧,深吸一口气。

她清了清嗓,金殿之内顿时安静下来。

“董太保。”燕璟努力将自己的声线压低几分,听起来更加沉稳。

“你的疑虑朕已知晓。那么依你之见,朕要如何做,才能证明自己堪当社稷之重任呢?”

听得燕璟对自己说话如此客气,董平叔只觉自己的责任更重几分。

这位幼年女帝看起来性子甚有些软弱,与太后截然不同。

如此心性为君,绝非社稷之福。

自己这便要冒着被太后一党记恨的风险,教文武百官都看清这位新帝的能力。

到时群臣不服,定能逼太后收回成命!

柳木书签

听燕璟询问如何才能取信于众臣,董平叔沉吟片刻,缓声道:

“老臣斗胆,听闻兵部尚书陶大人今日遇到棘手之事,想请陛下定夺。”

在场的兵部尚书陶渊和鸿胪寺卿蔡文许都是董平叔的好友,三人时常聚在一处赋诗饮酒,谈论时政。

董平叔知道,他二人对于燕璟这个年幼的女帝也决计不会信服。

果然,兵部尚书陶渊上前一步,对燕璟道:

“陛下,近日桐州与青州交界之处匪患猖獗,朝廷屡次派兵却都未能彻底清剿,敢问陛下可有何良策?”

燕璟想了一阵,缓缓说道:

“朝廷兵力之精良远胜江湖草寇,屡次围剿不成,定然不是战力问题。

依你所言,匪患猖獗之处乃是二州边界,极有可能是剿匪责任划分不明,二州府衙未能通力合作导致的。

需派督查使亲赴现场,督促两地官府尽快达成一致意见,确定好合作与归责方案,如此应能见效。”

燕璟说完,下意识向祝澜投去一眼。

见她面带微笑,对自己轻轻点头,燕璟忍不住晃了一下脚丫,身子坐得更直了一些,有些自豪。

提问的陶渊微张着嘴,向董平叔投去诧异的一眼。

青州边界的匪患由来已久,朝廷数次派兵,结果都不尽人意。

直到自己上个月亲自前往,才发觉是桐州边县的几个县令惫懒,未能按计划配合青州官府的行动,故而贻误剿匪时机。

这位新帝又不曾接触过兵事,居然能一眼道破其中关键。

猜的,肯定是瞎猜的。

无妨,她能蒙对一次,难道还能次次蒙对不成?

陶渊看了鸿胪寺卿蔡文许一眼。

蔡文许紧接着提出第二个问题:

“启禀陛下,近日有西域小国使节来访,欲与我国通商。

然其国风俗怪异,使节举止粗鄙,不通汉语,又不习我朝礼仪,臣等接待颇感为难。

若严格依礼相待,恐致两国失和;若礼节从宽,又恐有损国体。

不知陛下以为该如何处置?”

其他大臣听到这个问题,不由得纷纷点头。

邦交的语言风俗差异,向来是个大问题。

上一页 目录 下一章

精彩书屋